大皖新闻讯在民建委员眼中,他“水平很高,为安徽民建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文旅工作者眼中,他一直为安徽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为凌家滩、“大黄山”等建设发展开展调研,奔走呼吁;在媒体人眼中,他平易近人,没有官架,一直坚持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
2023年4月3日晚,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常委、安徽省原主委李修松同志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66岁。李修松生前为安徽文化文物工作和人民政协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并为安徽民建事业倾注心血,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修松逝世后,不少与其相识的人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空间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悼念。
李修松,大皖新闻资料图片。
让凌家滩建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李修松是安徽含山人,1958年2月出生,1978年9月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他任安徽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从此投身于安徽文化文物事业当中。1996年,李修松成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在2000年开始担任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
在担任安徽省原文化厅副厅长和省文物局局长期间,李修松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并勇于创新,在文物立法、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安徽文化文物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凌家滩是安徽文化的瑰宝之一。自2013年起,李修松就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通过提案为凌家滩保护贡献力量。他提出的《关于将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建成长江中游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园区的提案》,受到国家文物局重视,并根据提案建议,将该遗址正式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当年拨经费8000多万元。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2022年,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在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关于凌家滩的打卡笔记和旅游攻略不计其数。自2017年4月研学旅行基地对外开放以来,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及高等院校大学生约28万人次。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悠久文明的第二课堂。
为安徽民建事业倾注心血
李修松于1989年1月加入民建,1997年5月任民建安徽省副主委,2011年2月任民建安徽省主委,2012年12月任民建中央常委,是民建八届、九届中央委员,十届、十一届中央常委。
担任民建安徽省主委期间,李修松团结带领全省各级民建组织和广大民建会员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安徽民建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李修松逝世后,很多民建会员都表达了哀思。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主委李霞说,“修松主席是一位专家型领导,他学养深厚,成果丰硕,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对安徽民建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安徽民建广大会员的敬重。”在她印象中,李修松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勤奋敬业、乐于奉献,“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民建滁州原主委黎家骅得知李主席逝世的消息后,心情非常低沉悲痛,“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我十分钦佩。”为此,黎家骅还专门写了一篇祭文。
民建合肥高新二支部主委方爱国则回忆说,几年前李主席来民建支部主委讲支部建设的时候,讲课理论水平非常高,“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思路清晰,博古通今,让我们受益匪浅,至今对我们的支部建设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面对记者“平易近人 不端官架”
李修松是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在2013年1月开始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一直是各路媒体记者采访的主要对象,而李修松留给记者的印象非常好。“他对记者很友好,也敢于发声,谈的内容大多与文化有关,非常专业,学识渊博。2022年在一起会议上遇到过,他还热情打招呼,并全程参会记录大家的意见,很谦虚。”新安晚报前首席记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章玉政回忆说。
安徽电视台一名记者也在朋友圈发文说,第一次采访修松主席时,就觉得其人“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不端官架”。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李修松对很多社会关注的议题建言发声,为民代言。2007年,他还参加《一虎一席谈》节目,与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及其他代表委员们一起为医疗改革建言献策。
而李修松也多次接受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山古村落保护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议题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少年时获赠米饭念念不忘
在很多人眼里,李修松为人忠厚,胸襟宽阔,平易近人,谦和低调。
2022年3月李修松朋友圈发的“鹅图”。
翻看李修松生前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花、树、月、山水等景色,展现其恬淡的性情。2022年3月,李修松在朋友圈发了两张“鹅图”,还配上小诗“张敞画眉,鹅汉理妆;人禽天理,情爱绵长”。李修松记录说,“信步湖畔,见两鹅情意绵绵,遂用手机摄之并戏题”。
枞阳县文联主席章宪法也回忆起一件小事,“当年李主席来枞阳调研,提起少年时和母亲在浮山镇太平村附近饥肠辘辘时获赠米饭,希望能找到当年赠饭的人。”章宪法受托后找了一段时间,但并没有找到,但李修松高尚的人格留给章宪法很深印象,“他已经置身庙堂,但对一碗饭依然铭记,如此朴实,丝毫不遮掩自己的往事。”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刘旸 实习生 黄子健
编辑 张大为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