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全系列】馒头蟹总科—馒头蟹科(下):筐形蟹

发布时间:2023-08-11 11:07:53 来源: 麟剑的人类史

馒头蟹总科—馒头蟹科(下):筐形蟹

2.圆蟹属

颗粒圆蟹(学名:Cycloesgranulosa)为馒头蟹科圆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夏威夷、安达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及拉克代夫群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等地,

(1)形态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长稍大于宽,背面密具锐颗粒,前半部具一些小突起及7纵列颗粒脊,以中部一列为最宽。额突出,由一“V”形缺刻分成2齿。外眼窝角突出,第2触角鞭很短。前侧缘具细锯齿,最末端的一枚稍大,后侧缘向后收敛,后侧缘与后缘均有细珠粒。颊区及下肝区密具短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3颚足外肢瘦长,约为宽度的5倍,近中部有一纵列短毛。内肢座节长于长节,表面有稀疏细颗粒。长节粗壮,长稍大于宽,末端钝圆形,内末角具一卵圆形叶,此叶与外末角均具短毛,末3节短小。

螯足形状与馒头蟹相似,长节末端有横脊,共有3齿。腕节外侧面有小突起,掌的背缘有9齿,外侧面有疣状突起,近腹缘有两条斜脊,脊上有小突起,内侧面近基部及腹缘有短毛。

第1对步足最长,依次渐短,长节前缘有绒毛。末对步足短小,长节长为宽的两倍,边缘薄而锐,腕节长于掌节,具两条纵隆脊,掌节宽而扁,也有纵脊,指呈披针状。

雄性腹部窄长,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节线可辨):第2节有一横行脊及3枚突起,中间一枚最大,第3节(愈合节)基部1/3向外突出呈角状,末2/3逐渐收敛,第6节略呈长方形,长稍大于宽,尾节三角形。雌性腹部分为7节。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部具小齿。

(2)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30-100米水深的软沙底。

(3)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南海南沙群岛,台湾岛。

国外分布:日本,夏威夷,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群岛和拉克代夫群岛。

3.筐形蟹属

筐形蟹属(学名:Mursia)是十足目馒头蟹科之下的其中一个属。

(1)武装筐形蟹

武装筐形蟹(学名:Mursiaarmata)为馒头蟹科筐形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前侧缘稍拱,具颗粒和小突起,中部有几枚较大。侧齿长而直,长度大于头胸甲宽度的1/3,表面密布颗粒,后侧缘几乎是平直。后缘很窄,有3枚突起,充分发育雄性个体只有两枚突起,位于两侧,中间有细颗粒。头胸甲长13.75毫米,宽17.25毫米。

螯足形状如馒头蟹,左右稍不对称。长节三角形,末端有一锐刺,外侧近末端具两枚刺,一个小,一个锐长。腕节背缘末端有一小齿。掌节侧扁,背缘有8枚突起,外侧面具3横列约10枚扁平突起,内侧面低洼,但较光滑。较大螯足的可动指背缘基半部具1纵列颗粒脊,末半部几乎光滑,内侧面中叶具1纵列刻纹突起,内缘基部有1枚指状突起,其余有不明显的突起;不动指的内缘有大钝齿,外侧有3枚小齿及1枚粗大钝齿。较小螯足两指内缘的钝齿较小。

步足瘦长,长节的前缘有细颗粒,腕节末端具一尖刺。末对步足最短,掌节宽而扁。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第2节中部隆起,共有3枚半圆形颗粒突起,第6节方形,尾节长三角形。雌性腹部稍宽于雄性腹部,共分7节,第2节也具3枚同样的突起。

雄性第1腹肢基部粗壮,末端弯向两侧;第2腹肢瘦长,末部向下弯。

②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水深50—150m的细砂,砂泥,或软泥底。

③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广西、海南岛。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和新喀里多尼亚。

(2)短刺筐形蟹

短刺筐形蟹(学名:Mursiacurtispina)为馒头蟹科筐形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头胸甲横卵圆形,背部泡状颗粒及小突起,有5条斜纵形突起:中线1条,两侧各2条。额窄,分3枚小突钝齿,以中央1枚较突出。眼窝大,上眼窝缘有一缝,下眼窝缘中部具一深缺刻,前、后侧缘之间的侧突起短,其长约为头胸甲长度的1/4。前侧缘稍长于后侧缘,具细颗粒,后侧缘斜直,两侧缘之间具1短刺。后缘具3枚小突起,雄者较为明显。

额窄,分3枚小突钝齿,以中央1枚较突出。眼窝大,上眼窝缘有一缝,下眼窝缘中部具一深缺刻,前、后侧缘之间的侧突起短,其长约为头胸甲长度的1/4。前侧缘稍长于后侧缘,具细颗粒,后侧缘斜直,两侧缘之间具1短刺。后缘具3枚小突起,雄者较为明显。

螯足长节外侧末端具1枚长刺和2枚小刺。掌外侧面有3枚三角形突起。两指形状不同,较小螯足两指内缘具小钝齿。较大螯足可动指内缘基部有1枚指状突起,及几枚钝齿。不动指有4枚钝齿,外侧具1大1小齿。

步足光滑而有光泽,各节均瘦长,长节基部窄于末半部,末对步足长节长为宽的3倍,腕节末端有1枚小刺,指呈爪状。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第1节很小,第2节具3枚等大的片状突起,第6节呈长矩形,尾节呈三角形。

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壮,末半部逐渐变窄而弯,末部有小突起。雄性第2腹肢末部向下弯,近末端向上翘。

②栖息环境

栖息于水深65—184m的泥质砂或细砂底。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海、南海(包括南沙群岛)。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斐济群岛。

(3)三刺筐形蟹

三刺筐形蟹(学名:Mursiatrispinosa)为馒头蟹科筐形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头胸甲横卵圆形,宽为长的1.2倍,背面2/5具不明显的突起,中部2/5具突起,胃区有两枚,心区一枚,中鳃区有5—6枚及细颗粒,后1/5仅有皱纹。额窄,具3枚钝突起。眼窝大,上眼窝缘具一裂缝,下眼窝缘具一深“V”形缺刻。侧突起长而弯,基部粗,约1/3向后指,末2/3弯向前方。前侧缘拱形,长于后侧缘,具细颗粒,其中有几枚较大,后侧缘向内收敛。后缘窄,中部稍隆起,两侧缘各具1枚小钝齿。

螯足粗壮,长节近外侧末端有两小齿及一长刺。腕节内缘基部及末端各有一钝齿,外侧面有2—3枚突起及细颗粒。掌部内侧面光滑无突起,下部有短绒毛,背缘具9枚叶状齿,各齿表面均有细颗粒,外侧面上部有5—6枚突起及细颗粒,下部有3枚三角形齿,近末端1枚最大,中间1枚次之,基部1枚最小,整个掌节下缘具一列细颗粒。较大螯足可动指基部具一指状突起及3枚钝齿,前两枚之间有数枚小齿,不动指内缘具数枚钝齿,外侧近基部具1枚大钝齿。

步足光滑有光泽,长节基半部宽于末半部,腕节末端具一小刺,掌扁平,指呈爪状。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第2节具3个薄半圆形突起,第6节呈方形,尾节三角形。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有小齿,第2腹肢瘦长。

②栖息环境

栖息于水深65—355m的泥质砂或细砂底。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海、南海。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新喀里多尼亚。

4.拟圆壳蟹属

拟圆壳蟹属(学名:Paracyclois)为馒头蟹科的一属动物。

米氏拟圆壳蟹(学名:Paracycloismilneedwardsii)为馒头蟹科拟圆壳蟹属的动物。

(1)形态特征

头胸甲呈不规则圆形,前半部宽而圆,后半部较窄,最宽处位于侧缘中部。头胸甲背面除肠区及后鳃区内侧外,均有粗颗粒及低平突起,额窄,分3齿,中叶宽圆形,侧叶窄小。前侧缘呈弧形突出,具细颗粒,后侧缘中部有几枚小齿,突出部小,各具两枚壮齿及小齿,后缘具3枚壮齿,刺的边缘及附近背面均具粗颗粒,颊区光滑。第3颚足座节长大于宽,末端截形,前内角具明显缺刻,外肢细,末端不抵达内肢长节的末外角。

螯足粗壮,稍不对称,长节短,具冠状脊和几枚短刺,背面有细颗粒。腕节内角有一小刺,外侧面有不明显突起。掌部背缘具7枚锐刺,外侧下部有颗粒及不明显的突起。可动指外缘基部有一大突起及几枚小齿,内缘基部具一圆锥形光滑突起,不动指基部空凹,其外侧有一大突起,内缘末部有3枚钝齿。

步足较扁,腕节具两条平行脊,脊上有小刺。

雄性腹部第3至第5节愈合,第2节两侧削尖,呈锐齿,中部隆起具2~3颗粒,愈合节节线清晰,基部两侧具两枚圆形突起,第6节呈方形,尾节锐三角形。

(2)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80-274米的软沙或泥沙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努斯省的阿德朱雷耳提群岛北面。

(3)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日本及模式标本产地。

国内分布:南海。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